外表樸實無華、風味清淡無奇的茯苓,在中藥材的角色卻是舉足輕重!
不僅是複方藥帖常搭配的藥材,也常見於四神湯、茯苓糕等街頭小吃,又被譽為「四時神藥」。
茯苓,究竟是何方神聖,又有什麼「神」功效?跟著新譯漢方一起一探究竟吧!
茯苓科普|靈芝的近親,原來茯苓是真菌!
茯苓,又名松苓、茯靈,是藥用真菌家族的一員,即「多孔菌科真菌茯苓」(Poria cocos (Schw.) F.A. Wolf)的菌核,喜好寄生在松樹的根上,人們將其挖取出後,經反覆推置、發汗及乾燥而成。
相較靈芝、冬蟲夏草這些同為真菌的珍稀藥材,茯苓無論在藥用或食用都平易近人許多,且功效廣泛、一年四季都能使用,因此又被盛讚為「四時神藥」。
茯苓包覆著松樹的根部,生長於地下,主要產於中國雲南、安徽、湖北等地,不過在日本及韓國也有野生茯苓的蹤跡。採收期多為夏季至秋季(7-9月),除了在森林中採挖,近年也常見以「太空包」栽培技術,進行人工種植。
剛採挖出來的茯苓,外觀呈現深褐色不規則狀,小至拳頭大,大則可比橄欖球還大!整顆茯苓都可以作為中藥材使用,依部位分為:
- 茯苓皮:最外層的深褐色皮,有利濕消腫的功效。
- 白茯苓:削去外皮、位於菌核內部的白色部位,可治療消化不良,也有利濕消水腫功效。
- 赤茯苓:介於茯苓皮與白茯苓之間的淡褐色部位,能祛熱、利濕。
- 茯神:採收後整顆直接切片的茯神,包含了茯苓皮、赤茯苓、白茯苓及松樹根,安神定心的效果最佳,可用來治療失眠。
茯苓功效|味甘性平的上品漢方,祛濕健脾寧心神
人類使用茯苓的歷史可追溯至千年以前,在中醫藥最古老的典籍《神農本草經》中就有記載。書中將茯苓歸類為最上等的「上品藥」,也就是以滋補生命為目的,且不具毒性的藥物。
茯苓味甘淡、性平,營養成分包含大量的茯苓多醣、三萜類化合物、卵磷脂、植物蛋白、必需胺基酸、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。經動物實驗,初步發現茯苓可能具有調節免疫系統、抗癌、治療糖尿病等效用,不過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明支持這些論述。
中醫又是如何看待茯苓的功效呢?
《本草綱目》研究專家王緒前,在其著作《李時珍說藥》中形容茯苓性質平和,補而不峻、利而不猛,能「利水濕以治水腫、化痰飲以治咳嗽、健脾胃而能止瀉止帶、寧心神治驚悸失眠。」
他還提到茯苓有美白、潤澤皮膚的作用。因藥性屬下行,能治療因水氣上泛所導致的落髮問題,具有養髮的功效。
茯苓最為人所知的功效是「健脾利濕」,指的是它能幫助調養「脾」氣。中醫認為「脾主運化」,脾胃是負責吸收、運送營養津液至五臟六腑的重要系統,讓人體得以正常運作。當脾虛的時候,沒有足夠的氣進行運化,這些津液就可能會滯留在體內,變成「濕氣」或「痰」,造成身體水腫、精神不濟、水便等症狀。
茯苓能有效調理脾胃,並將造成身體負擔的濕氣與痰排出體外,因此近年廣受大眾喜愛的「祛濕茶」常會用上茯苓作為配方。
茯苓料理|四季皆宜的保養神隊友,風味清爽、溫和補身
茯苓的風味清香淡雅,沒有特別強烈的味道,接受度相當高。除了藥用,也常被添加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。
最知名的茯苓料理當屬平補小吃「四神湯」了!裡頭的四神指的就是「茯苓、芡實、蓮子、山藥」,而說起四神湯,不僅冬天來一碗就能立即讓全身暖起來,沒有胃口的酷暑盛夏,喝下清淡滋味的米白色湯汁,也讓人備感輕盈舒暢,是四季皆宜的溫和藥膳料理。
還有傳統市場常見的「茯苓糕」,又稱作「白糕」,雪白厚綿的糕體夾著一層香甜紅豆泥。茯苓糕混合了茯苓粉與米穀粉、糖粉蒸製而成,清香的滋味很適合當早餐,或下午時解解嘴饞,來場養生的低卡下午茶。
有些人則習慣煮湯時丟個2-3片的茯苓,甜湯或鹹湯皆可,當作日常保養的小祕訣。
如果你過去不曾注意過茯苓,下一次經過中藥行,不妨停下腳步,跟老闆買個幾片,順便討教一下各家老闆的獨門茯苓料理吧!
延伸閱讀
- 【茯苓料理】正統排骨四神湯
- 【體濕檢測】自我檢測身體濕氣重的5大症狀!
- 【泡芙人必看】虛胖瘦不下來!你也是體濕水腫一族嗎?
參考資料
- 《李時珍說藥》/王緒前/積木文化
- 《思考中藥》/唐略/楓書坊
- 《康健 第260期:體內除濕大作戰》/康健雜誌編輯部/天下生活
- 採藥行者「道地藥材之湖北英山【茯苓】」/Facebook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