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港空拍 芝麻田 新譯漢方 胡麻油

溜下高速公路,駛進曾文溪右岸靜謐的平原村落中,一股混合了草地與泥土的田野氣息迎面而來。蜿蜒的村落小路引領著我們探訪,有廟宇的大紅旗桿飄揚、有古老的三合院矗立,縱橫綿延的田地裡,還有芝麻正盛開一朵朵潔白的花…

一個膚色黝黑的謎樣青年,站在一座古早典雅的三合院前,向我們打了聲招呼:「你來啊喔!」

這位飄撇的男子,不是別人,正是新譯漢方自創辦以來就長期合作的西港芝麻農夫 —— 杜碩庭(小杜)

除了農夫的身份,小杜也身兼商業攝影師、攜西港文化祭的核心幹部,時常穿梭在西港各廟宇、鄰里間,進行田野調查…

你可能會好奇,他怎麼會在這裡?一個人怎麼可能同時斜槓這麼多的工作?

一切,都要從三年前的卸甲歸田講起…

 

從商業攝影師轉身農夫,回西港種田是因為「家」

芝麻田耕種 農夫 新譯漢方 麻油

今年31歲的小杜,是西港檨仔林部落土生土長的孩子,從小在父母經營的柑仔店長大,每天與村裡來買東西、喝一杯、話仙的長輩打交道,是他們看著長大的「庭仔」。

雖然厝邊鄰居、甚至阿公、阿嬤、外公、外婆都是農夫,自己卻從沒有下過田,對於種田這回事毫無概念。

高中畢業後,離開西港求學,再拿起攝影機從事商業攝影,一路過的忙忙碌碌…

以前一邊工作一邊讀書,時間都被佔滿了,真的有休息時間,就會想出去走走,反而沒有回家,不知不覺間長輩都離開了,剩下外公、爸爸、媽媽,很希望能多多陪伴他們。那時剛好工作也計劃轉做個人接案,就這樣順其自然的回來,想嘗試看看不一樣的事情。

 

三年前,小杜腦海中描繪的「不一樣的事情」,就是外公畢生最專精、也是西港最遠近馳名的那件事 —— 種芝麻

剛回去的時候,外公身體有好一點,就會每天拄著拐杖,去田裡看我在幹什麼,感覺真的很好…因為我家是柑仔店,大家來就會開始說:『恁兜的麻仔按怎按怎、草按怎按怎…』他們都很煩惱我沒賺錢、收成差…

甚至有次叔公住院回來,很久沒見面,竟然劈頭就問:『啊你這擺麻仔收成按怎?肥有食入去無?』他真的就關心這個喔…

 

從外公、叔公到親朋好友、左鄰右舍,小杜在眾人的關心與擔憂下,總是回答:「我知、我知、我知」。對他來說,把芝麻種好,就像是把自己重新種回西港的土裡,種回親人與鄰里的關愛中。

 

成為「新農一代」,用不同的思維思考地方農業

芝麻 清晨西港芝麻田開花 新譯漢方 麻油清晨芝麻田開花 蜜蜂採蜜 新譯漢方 麻油

(圖1:開花的芝麻田。圖2:清晨時分,太陽還不是很大,小蜜蜂在田間忙碌的採花蜜,農夫安心種作)

台灣農村人口外流問題嚴重,農地拋荒、改建所在多有,西港也不例外。幸運的是,西港還有一群橫跨各世代的農夫持續耕種,讓回鄉種田的青年有長輩可以討教、同輩可以討論,再加上農委會農民學院持續開設的各種課程,毫無耕種經驗的青農,不至於從零開始。

我是新農一代,我自己這麼定義,重新開始的第一代。

對小杜來說,「新」的不只是身份,也有新思維、新作法的意思。

 

西港有溫暖的氣候、充足的日照、排水良好與中性偏酸的砂質土壤,是最佳的芝麻種植環境,也是台灣最主要的芝麻產地。老一輩農夫種田時,會希望在有限的田地裡,盡可能創造更高的產量,藉此提高收益。

但他認為,台灣耕地原本就比較破碎,每個小農持分有限,產量提升一定會遇到天花板;再加上外國進口的芝麻有絕對的低價優勢,務農之餘,也需要思考拓展西港黑芝麻的品牌能見度、提高農產品的價值。

西港芝麻開花結果 新譯漢方 麻油他選擇栽種「台南一號」黑芝麻,有飽仁、油脂高、香氣濃的特點,適合萃取成油品。第一年栽種,嘗試過慣行,也嘗試過無藥零化肥,最後領悟出自己的做法:適量用藥、用肥讓土地可以永續利用,並以最高規格的農藥零檢出自我要求。

芝麻本身有纖毛,栽種後期還會吸引斜紋夜盜蛾的幼蟲,不只植物會怕,農民也怕,碰到皮膚會發癢,所以在那個時間點,時常會有農夫噴藥。但我覺得這些經驗,也可以用科學的角度去試驗,試著不噴藥、加強身體的保護措施後,發現對產量的影響真的不大。

 

對小杜來說,芝麻就像人一樣,要恰如其分的培養,即使叛逆時「毛很多」,只要耐心陪伴就好。

他將每年芝麻的養成化作產銷履歷,將耕種過程、檢驗資訊都上傳到「產銷履歷農產品資訊網」,就是要讓消費者安心、放心。

 

 

一樣的農夫精神,不一樣的 FtoC(Farmer to Customer)

種作就像養育兒女,需要始終如一的認真對待,付出真心深情澆灌。回西港後,小杜最大的收穫與感動,是看見這樣的農夫精神。

新鮮的芝麻收成後,小杜總會親自送到自己信任的傳統製油廠,從各道加工環節、瓶身的殺菌消毒、後續儲放空間等,都要從頭把關到尾,只求每一瓶代表農人信譽的麻油有最高的品質、風味。

剛採收的新鮮芝麻一定要直送傳統製油廠,放久了味道就不對了。因為傳統工序採用古法,從焙炒、散熱、破碎、蒸熟、成型、低溫物理式平壓,每一道工序都可以精準控管溫度,讓生產出來的麻油保留更多營養、更香、更好吃。

 

芝麻油 傳統榨油 新譯漢方 傳統榨油 麻油 新譯漢方

(圖:不同於市面麻油較常見的高溫螺旋式壓榨,傳統油餅壓榨採物理式平壓,在慢工出細活的擠壓中能維持低溫,保留九成以上營養、避免芝麻燒焦,提升風味與品質

 

由於西港胡麻油素來講究,懂吃的老饕總是搶在老一輩農夫收成前,就將麻油預訂一空。經歲月累積的好口碑及親友銷售管道,老一輩農夫出產的麻油一瓶難求,市面上也極少見西港胡麻油(大多為進口芝麻,但寫台灣生產)。

初來乍到的青農小杜,卻遇到不知道要賣給誰的困境,又不希望芝麻以過低的價格被收購,因此發揮年輕人熟悉網路的優勢,透過Pinkoi、蝦皮等電商平台進行銷售,也結合理念相近的品牌.如:新譯漢方SeeinherbGoods好東西等作伙推廣,逐漸摸索出自己的銷售方法、顧客樣貌。

自己種的不夠用時,也以較高的價格,收購同樣堅持友善耕種、零檢出的農友的芝麻,共好同盟!

 

晒港黑芝麻 杜碩庭專訪 胡麻油 清麻油 芝麻 晒港黑芝麻 杜碩庭專訪 芝麻糖

(圖1:「晒港黑芝麻」共出品兩款麻油。右為正統純淨的黑胡麻油,有透光的深紅琥珀油色,且絕對不會有渣。入口可嚐到甘味、淡淡的苦味,是日常料理的好幫手!左為清麻油,油色呈透光的金黃油色,由於焙炒溫度更低,吃起來較為清爽、回甘,是涼拌、提味的好幫手。圖2:晒港芝麻糖,以溫火慢炒,將芝麻香氣、營養炒出即止,沒有油耗味。

 

農夫的100種可能:食農教育、攝影、田野調查、文化祭

三年前,回家務農的起心動念,讓小杜把自己重新種回曾文溪右岸的風土中,就像芝麻隨風落地,生出根、展枝葉。

家鄉的泥土,除了芝麻的香甜,還有獨特的刈香、陣頭文化,這些也漸漸成為小杜回鄉後關注的風景。

如果你問,回來之後,種田賺錢嗎?應該是還沒有賺啦!但是,認識了一群好朋友,對地方的事務更熟悉,這是很大的收穫。

 

小杜與他的三五好友,包括:新譯漢方的創辦人大曾、港東社區發展協會謝老師等,同樣都在西港種田,也同樣對地方懷抱著一種使命感,總希望能透過更有趣的方式,讓更多人認識西港獨特的美好。

從擅長的攝影開始,小杜農閒時,會幫忙在地商家拍攝農產品;走入民俗的廣袤田野,深入調查、紀錄在地特殊的歷史及民俗文化是從何而來、要往哪去。2020年,更與一群地方好友攜手,連結各方資源,破天荒在西港籌辦了第一場文化祭 ——「攜西港 See Xigang」。

至於,做這麼多事,忙得過來嗎?

從小杜臉上重重的黑眼圈及稀微的笑眼,可以看出辛苦之處。

即使如此,他仍舊說自己「甘之如飴」,未來還籌備著,要在西港八份部落的百年古厝,為孩子設計食農教育課程,邀請孩子來實際體驗栽種芝麻、採收、晾曬、料理的喜悅,讓農夫的精神、土地的芬芳可以一直被記憶下去

 

攜西港文化祭 杜碩庭 新譯漢方 芝麻 杜碩庭 芝麻食農教育 新譯漢方

(照片拍攝及提供/杜碩庭、新譯漢方、公視台語台;文字/新譯漢方)

 

 

 

 


更多資訊

新譯漢方 創辦人 黃寶逸 專訪

《心意季.六週年》職人Spotlight

新譯漢方創辦人 黃寶逸專訪|漢方古法炮製,是我想堅持一輩子的事

2021攜西港文化祭

2021 攜西港文化祭《回刈》

市集 ✕ 展覽 ✕ 體驗 ✕ 踩街

時間|2021.11.13(六)-11.14(日)

地點|西港玉敕慶安宮廟埕

更多資訊|攜西港FB粉絲專頁

芝麻 杜碩庭 芝麻食農教育體驗課程 新譯漢方

晒港黑芝麻 濃農麻香手作體驗

古厝導覽 ✕ 品香芝麻 ✕ 手作麻油藥膏

體驗預約|杜先生 0989-784-716

更多資訊|晒港黑芝麻FB粉絲專頁

購買產品|新譯漢方官網

5/5 (2 評分)